2018/3/17

鳳凰專案 The Phoenix Project



看IT部門如何讓公司
從谷底翻身的傳奇故事

作者: Gene Kim, Kevin Behr, George Spafford
譯: 楊仁和








   2018年1月份無意間在iThome上看到介紹這本書,這本書早在 2013年就出版,台灣是在2017年9月出翻譯本. 當下讀了介紹後,馬上就到誠品買了這本書. 因為跟我現實工作遇到的狀況真的是太像了. 本書在書店是分類在商業管理, 他並非是工具書,也不是管理概念的書,反而是以類似小說的型態來說明,所以說本書是不適合跳章節閱讀. 內容巧妙的貫穿許多管理及IT理論在裡面. 如果你想要從本書當中得到最佳執行的實際範例,或是深入了解每個管理方法論的內容,那你恐怕要失望了.  相反的如果你是中高階IT主管,或是對IT管理上有一定的認識,那這本書非常適合你,讀完後保證受用無窮.


人物介紹:

無極限零件公司

無極限零件公司:管理人員
史蒂夫。馬斯特斯:CEO、代理CIO
迪克。蘭德里:CFO
莎拉。莫爾頓:零售營運部資深副總 (未來公司領導接班人選,也是核心問題人物之一)
瑪姬。李:零售計劃管理部資深總監
比爾。帕爾默:IT運營部副總、前中型機技術運維部總監 (主角,受命改善IT部門現況)
韋斯。戴維斯:分散式技術運維部總監 (主角左右手之一)
布倫特。蓋勒:首席工程師
帕蒂。麥基:IT服務支援部總監 (主角左右手之一)
約翰。佩斯凱:首席安全官(CISO)(從一開始麻煩製造者,最後變成主角改善IT組織效能的推手之一)
克里斯。阿勒斯:應用程式開發部副總 (開發部主管,與比爾位階平行,一開始立場我行我素,到後來IT相互合作)

無極限零件公司:董事會
鮑勃。斯特勞斯:董事長,前主席,前CEO
埃瑞克。里德:候選董事 (心靈導師,一步步引導主角走向成功改革的方向)
南茜.梅勒:首席稽核長


外部問題:
這家公司不斷承諾將透過密切整合零售與電子商務通路的「鳳凰」專案來回復其獲利能力,縮短與競爭對手的差距,但幾年下來,專案不斷延宕,越來越多投資者強烈要求推動領導階層大換血,並且全力調整公司的整體策略,像是分拆公司.


內部問題:




  • 行銷人員公開承諾客戶不可能辦到的事
  • 公司內部系統老舊,10年多來未編列足夠的預算汰換,被財務部門砍預算. 
  • 內部軟硬體系統更新,總是找不出空檔,往往都是關鍵應用程式受影响後硬著頭皮更新
  • Business直接找IT特定人員處理他們自認為最優先的問題,程式部署未照正常流程走
  • 缺少跨部門協調,本位主義太重,各自只負賣自己的部份,從未考量相互關連性 (即是指“穀倉效應")
  • CAB (Change Advisory Board) 變更委員會從未實際執行
  • IT Project/CR 開發總是延遲或是上線後出問題




  • 第1章-第8章 (9月2日-9月8日)
         故事從主角臨危受命後,馬上遇到第一個薪資發生嚴重故障開始. 述敘各部門為了自己認為最重要的任務或專案(eg: 首席安全官-SOX 404 稽核缺失改善.  零售營運部-公司最優先的鳳凰專案),透過不同管道要求IT執行所造成的混亂. 在改革的第一步領會到 "三步工作法" (The Three Ways)中的第一步.
    1. 第一步工作法 (The First Way):理解如何快速建立工作流程 ( 開發->IT 運維 -> 客戶)(Flow of work). 
    2. 第二步工作法 (The Second Way): 如何縮短及增強回饋循環在工作流程上(指 的是PDCA),從源頭解決問題,避免重工. 
    3. 第三步工作法 (The Third Way): 創造、形成公司文化,鼓勵探索進行改善活動,從錯誤中學習.
    比爾己初步了解整個IT資源運用的地方 (eg: 35個商業專案都有IT參加, IT維運本身也有70個專案以上, IT人員總供150人,相當於每1.5人就有1 個專案要執行),其中主要的三大專案分別為 鳳凰專案, SOX稽核專案及突發事故處理 (突發事故優先程度甚至大於前2項,人力也佔用了75%)另外也找出布倫特是所有IT工作的瓶頸點. 在召開CAB會議後,也有了Kanban 變更流程控制的雛型


    在過往生產管理理論上,不論是Theory of Constraints, Lean Production/Toyota Production System 或是Total Quality Management. 其中全都歸納出指向一個論點 - 在製品為隠形殺手, 在製品本身無法產生最終價值為公司帶來現金流,唯有快速將在製品變成最終產品,才能減少公司積壓投資的成本.   同樣的概念一樣可以放到 IT 開發流程上.


    第9章-第16章 (9月9日 - 9月18日)
         了解到布倫特重要性後,  成立3人小 組當成前端處理平台,也只有這3人可以直接跟布倫持接洽. 另外也開使建立KM(Knowledge Management)資料庫,記錄解決的每個問題方式. 讓所有的人都專注在鳳凰專案上. 但因開發及測試環境不一致,常改了A後,B就會出問題,加上開發人員總是在最後一刻才提交測試,造成沒有時間調整測環參數.  比爾意識到專案必需延後,向代理CIO史帝夫提出延後上線的要求.,沒想到史帝夫和莎拉這次站在同一陣線,要求如期上線.
         9月12日鳳凰專案正式上線,也是災難的開始,門市POS無法使用,必須手動營運,Phoenix專案也爆出洩露信用卡卡號的危機,直到 9月16日各門市才恢復正常. 但這次災難中却透露出一線曙光,破天慌開發Team及安全部都主動合作一起解決問題,開始有了Team Work的精神. 從開始到目前為止比爾的表現看似不錯,但實際上他離高階經理人所應具備的宏觀處理能力仍有段距離.
         由於此次事件,董事會要求開始在90天內評估分柝公司,以及外包所有的IT. 此時比爾終於了解到什麼是"4種工作類型"

    1. 業務專案: 例如鳳凰專案
    2. IT 內部專案: 內部改善專案,例如: 作業系統更新
    3. 變更:上述專案引起,透過CR 工單系統追踨. 例如 補丁,修正Bug,變更功能
    4. 計劃外或是救火工作 (通常由上述3項工作導致,但往往是所有工作類型最需要優先處理的工作)

    要實現三步工作法中的第二步,就必須根除第4種工作類型 - 計劃外或是救火工作

        但由於這次事件史帝夫承受極大的壓力,全面接管IT部門,由他直接下達工作命令. 比爾決定辭職.



    第17章-第35章 (9月22日-隔年1月9日)
         一如預期,IT 部門由史帝夫接管後,又回到過往的運作模式,一團亂.  再次把比爾找回公司.  比爾提議凍結所有新的IT工作為期2週,全員專心處理鳳凰專案. 在凍結後第1週內所完成的工作比過去1個月還要多. 在這個階段比爾領悟到


    • 工作中心: 是由機器,人,運作方式及評量組成.  
    • 三步工作法最後一步: 改善日常工作,遠比進行日常工作更重要.  適當的注入問題,常期提升組織的承受力.
    • 等待時間 = 忙碌百分比/閒置百分比.  這個概念也是本書的精髓之一.
      如果某個資源己被使用到90%,則下次再執行新的任務的等待時間就是 9個單位時間(eg:9小時).  但如果對比某個資源只被使用50%,,則下次再執行新的任務等待時間就只有1 個單位時間1小時.
      換言之長時間給IT壓力及做不完的工作,會導致效率更差.



    • 三步工作法的第一步:更正確來說,除了完善的流程及處理方式外,更重要的是所產出的產品,到底是不是符合需求者. 也就是找出IT產出的結果必須連結到公司的主要目標. 不然開發的再快,產生出來的東西一點價值也沒有.
    • Takt Time (生產節奏): 生產出來的東西,必須跟上客戶需求的週期. 不然生產出來的東西,也是不符合市場或是公司的需求 (沒有價值)
      這部份其實隠含了Agile Management (敏捷式管理)的概念. 書中目標是1天發部10個程式部署,看似很難,但現實上頂尖的公司遠高於這個數字.



         比爾透過埃端克的指導, 了解到三步工作法中所要建立的工作流程,並非只是單單思考到自己所指揮的IT維運部門而己,所謂的工作中心,也要把開發部門及安全部門納進來,重新整合成一個有效率的工作中心. 而工作中心所生產出來的東西,也必須和公司的目標一致. 所以他帶頭訪談了解各個部門的問題核心,最後大膽建議新的開發方向,而不是一味專注在鳳凰專案開發上. 他的努力讓公司業績達成歷史新高,並取代莎拉成為公司培養的CEO接班人.
    史帝夫預估未來不出10年,每個COO都將是IT部門出身。




    讀後感
         將IT管理概念用小說的方式呈現,我還是第一次看到.  當然既然用小說方式來表達,就表示跟現實是有差距的 :)  光是“溝通"及"做事處理的方式"的改變,都涉及到公司文化,這部份是很難在短短幾週就可以改變,加上有個重大影响力的董事在後面推動,以及勇於認錯的CEO 史帝夫支持,更重要的是主角比爾位居高位,而且剛好又有2個左右手幫忙,真是羨慕.
         整體來說跟我目前的處境相似度至少有60%,所以讀起來特別有感覺. 大環境看起來差不多,像是公司的軟硬體設備長期預算不足,己超過10年以上,更新總是在最後一刻。IT內部人員各自為政,很少跨部門思考,常是發現一個問題,修正一個問題。使用者直接找各自喜歡的IT人員直接處理問題,佔用資源。發生問題沒有系統紀錄,同樣的問題不斷的發生。變更/專案需求過多,遠超過IT部份能夠負擔的範圍。開發完成速度過慢,跟不上需求者或市場的節奏,IT開發目標和公司目標無法連結......   我相信這應該是大部份公司目前所面臨到相同問題.  現實上能具備像比爾相同能力的人,在未來決對是市場上搶手的人才.
         書上說的COO 都將是IT部門出身,或許言過其實,而且本書2013年出版到目前2018年為止,市場上也沒有這樣明顯的趨勢出現. 但可以肯定一件事,那就是未來所有的人都必需具備IT邏輯思考能力. 到目前為止有超過15個歐陸國家都將程式設計納入中小學課網,而台灣也將跟進。你準備好,跟上了嗎?




    沒有留言: